11月7日至9日,由武汉纺织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承办的“新兴太阳能电池国际研讨会(IESC 2025)”在阳光校区建全会堂举办。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瑞士、俄罗斯、韩国、日本及中国等国家的五十余位顶尖学者与科研专家,旨在汇集全球智慧,深入探讨新兴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前沿进展与未来趋势,为推动绿色能源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应对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过程中的核心挑战,“编织”更加紧密的全球科研合作网络。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傅欣出席并致辞,会议开幕式由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赵兴中教授主持,200余位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参加了开幕活动。
开幕式上,傅欣指出,现代纺织科技正不断向柔性电子、智能穿戴与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拓展,并进一步阐释了学校在该方向的独特定位与创新实践——“未来的能源可以是柔性的、可穿戴的,甚至与环境融为一体”,这也正是学校先进能源与未来显示技术中心等多个科研团队所致力攻关的方向。柔性纤维状太阳能电池、可穿戴能源系统等代表性成果,生动体现了纺织技术与光电效能的前沿融合。他强调,主办本次国际研讨会,既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自觉行动,也是推动学科交叉与科研创新的重要实践。

(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傅欣致辞)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赵兴中教授主持发言)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学者围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机光伏、叠层电池等新兴技术方向,奉献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会议聚焦提升光电转换效率、增强材料稳定性、降低制造成本以及推进产业化进程等核心议题,展开了多角度、深层次的交流。韩国蔚山科学技术院的Sang Il Seok教授与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Mohammad Khaja Nazeeruddin教授系统回顾了钙钛矿单结电池的发展历程,并分享其在大尺寸钙钛矿模组制备方面的最新进展与研究思路;香港城市大学的Alex Jen教授介绍了叠层电池的优化策略;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李永舫院士则总结了有机光伏电池的发展脉络与关键材料的设计合成,并展示了其在有机/钙钛矿叠层电池领域的进展与稳定性优化路径。全部报告内容充实、思路创新,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国际最前沿的科研视角。会议现场学术氛围浓厚,讨论热烈而深入,充分展现了该领域的最新突破与未来所面临的挑战。

(韩国蔚山科学技术院Sang Il Seok教授做学术报告)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Mohammad Khaja Nazeeruddin教授做学术报告)

(香港城市大学Alex Jen教授做学术报告)

(中科院化学所李永舫院士做学术报告)
近年来,我国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印刷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该技术展现出 0.3 元 / 峰瓦以下的超低制造成本潜能,为产业规模化应用奠定核心优势。在此背景下,本次会议上中国、瑞士、日本等国相关领域与会学者共同发起,正式启动 “可印刷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国际合作计划” 的签订与实施工作。该计划将通过 “专利技术 + 本地制造 + 市场资源” 等多元化协同模式,搭建全链条国际协同平台,加速技术从基础研究向产业落地的转化进程,具体实施方案将于近期正式发布。
会后,部分与会专家参观了买球平台-买球app-买球网站
“先进能源与未来显示技术中心”实验室,并进行了现场交流。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有力提升了武汉纺织大学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彰显了学校聚焦科技前沿、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使命担当。学校将继续营造开放、包容、高效的国际化学术交流环境,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